那一句“退休了,有点遗憾”——2025年纪念“五四”运动106周年中心团建活动有感
发布时间:2025-05-08 | 来源:李林轩 | 编辑:刘芳 | 审核:李选明
4月29日,跟随中心团委的脚步,我们团员青年一行人来到了林家村职工培训学校。迎接我们的是宝鸡总站的各位领导及青年团员。在热络的招呼声中,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天的活动。
在中心团委组织下,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,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部分内容,宝鸡峡2025年“三会”工作报告,集体观看了中心《第三次创业》专题视频片,听取了咸阳总站水政执法大队咸三支维权事迹。同时,还邀请来了基层先进张萍梅同志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。
张萍梅同志1992年从水校毕业之后,就被分配到了宝鸡峡虢镇管理站三盘沟管理段,在管理站一守就是30年。当被问及这三十年的心路历程时,张萍梅同志说,当年家里人听到她来被分配到了管理局工作时,全家都高兴。她也在心底默默许下承诺:这是自家门口的渠,一定要给大家管好咯。当年管理站周围都是泥路,汛期又是重要的检查时间,所以往往需要冒着大雨,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,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。当年人手不足的时候,张萍梅同志甚至动员家里人也一起出动,除草、检查,守护这一条渠道。她说了很多,从工作聊到家庭,还聊到了自己走过的那些路,说到动情处,声音不禁哽咽:“退休了,还是有点遗憾的。要是现在还能再年轻一次,一定要和我们这帮年轻人一起守护这里一辈子。”说完,她落泪了,我的心也狠狠揪了一下,我想这眼泪里,包含着对这片灌区的不舍,对自己坚守了几十年工作的留恋,还有对我们这些未来的守护者的希冀吧。
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,张萍梅同志平复了自己的心情,像是一位长辈突然卸下担子的自嘲说道:“在单位里,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,同事职工都是家人,现在退休了,离了岗位,我好像啥也不是,还是有些遗憾的。”这一句遗憾,道尽了一位同志的三十年,一位把一生都献给事业的人,又怎么会真的离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呢。张萍梅同志在掌声中结束了讲述,克制着自己的不舍和惆怅,只是桌上的揉成团纸巾,无声的诉说着宣泄完全的情感。
在中心纪委书记、副主任杨海强,宝鸡总站站长冯卫国的介绍下,张萍梅同志的形象逐渐饱满。一位女同志,从水校毕业,作为水利尖端人才,义无反顾身居一线,日复一日巡查渠道。三十年,从泥泞路到水泥路,她用足迹丈量了百万里。难以想象三十年前,在寂静的山里,在没有光的夜里,在大雨滂沱的渠边,她到底是怎么忍着孤独、冒着危险一天天坚持下来的。此时她就在我面前静静地坐着,向我娓娓道来这三十年的历程,那些难熬的日子,支撑她的是内心的责任感,是艰苦奋斗的精神,更是水利人不变的信仰。
会上,杨海强主任强调:宝鸡峡是靠大家的努力才能越变越好的,我们有着张萍梅同志这样优秀的前辈,更应该有奋发向上的年轻一代,能者居上。这样的话语,是谆谆教诲,更饱含了对我们殷切的希望。
下午,我们前往三盘沟管理段,去走张萍梅同志坚守过三十年的路。到了管理站,映入眼帘的是对比鲜明的新旧管理房,旧房已然废弃变成了危房,墙上仍挂着张萍梅同志的简介,“向张萍梅同志学习”几个大字仍旧鲜红,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。徒步出发的时候阳光正好,晒得身上暖洋洋的。我扛着旗,紧紧跟随着张萍梅同志,倾听她讲述每一步的故事:“那里有条渠道,下雨的时候就怕形成堰塞湖,所以我就自己踩着泥,进去排查有没有问题。”“咱的农桥现在改造了,以前桥腿在渠里,有人给渠里扔床,到这儿就会挡住,水位就升高了,就要赶紧处理。”“过去零星工程都是自己干,雇人太贵了。下雨有时会冲出大坑,我们就修水簸箕,保护渠堤。好多问题只有下雨的时候才能发现,我们就下着雨来看。”我跟在她身边,认真听着。她抬手去指,那儿有个井、这儿有个洞。我抬眼看却连个标志物都看不到,这都是三十年的时光烙印刻在她心里的位置。
现场的同志向我们讲解,渠边之所以立起了防护网,正是因为张萍梅同志发现附近有人随意倾倒垃圾,既污染环境,又会造成大的安全隐患。发现这个问题后,张萍梅同志一个人冲到村委会,坐在人家办公室不走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要求对方拉网清污,态度坚决、理由充分,村委会了解到重要性,才立起了防护网,解决了随意倾倒垃圾的问题。
我们在如今已浇筑成混凝土的路面上走着,单程不到五公里,走了一个小时,大家也都出了一身汗。而眼前的张阿姨,从当初泥泞的路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水泥路,走的这三十年,这是她半辈子的写照。她在渠道每天要做的,远比给我们讲到的多得多、细的多。风雨无阻三十年,保灌巡渠百万里,谁人不服谁人不敬?我看着张萍梅同志的背影,仿佛看到了托起我们新一代宝鸡峡人的基石:质朴、沉默、却闪闪发光。有这样的前辈在前,我们又如何不满怀“护得灌区百年安,踏破铁鞋又何妨”的斗志,在宝鸡峡这航行的巨轮上全力以赴,砥砺前行。
衷心祝愿宝鸡峡灌区长治久安,为灌区人民谋幸福,为水利事业创辉煌。